第二章第二节心智养生常识

发布时间:2017-02-14
浏览量:
来源:生命驾校
技术

生命在于运动,寿命在于修心养性。中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传统医学也认为:“养生百法,重在养心,修身行善,惟以永年。”故应把“心”养得清澈、透明、丰盈、富美,把“智”醒得自在、圆满。

一、境由心生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这时,是一味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懂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必将一无所有!



境由心生,优美的境界如此,懊丧的境界也如此,你的心灵家园是青山绿水、鲜花美景、果树成荫?还是穷山恶水、毒虫满地?一切皆是自性所致。“人之初,性本善”,却为何有如此不同的人生境界呢?这源于心中贪念太多,贪念又源一个“比”字!我们孩童时期的生长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灵成长、成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才有圣人孔子;因为有“孟母三迁”,才有亚圣孟子。

童年生活在一个竞争残酷、缺少关爱的环境里的孩子,相对会比较自私,心态消极,贪心、嫉妒、怨恨心会较重。在他的意识里习惯“向上比较”:别人有的我没有,别人会的我不会,别人过的比我好……心中总是有太多的不满足,太多的不如意,认为自己是不幸的,总认为别人对不起他,心生怨恨、嫉妒。开始恨父母、恨朋友、恨身边的人,抱怨工作、抱怨社会……

童年生活在一个慈善、充满温馨慈爱的环境里的孩子,真诚、善良、热情,宽容大度、积极乐观,懂得礼让、乐于助人,容易满足。在他的意识里习惯“向下比”:我很快乐,我生活的很幸福,我的工作很愉快……这样的人会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他懂得爱,懂得珍惜生活中所拥有的,自爱,并爱身边的人。心存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天地,感恩妻子、丈夫、孩子,感恩生活、感恩社会的安定祥和……

我们的心灵世界,因为攀比,造就了两个不同的心灵环境,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人生!爱,是在我们的心田种下鲜花,种下果树;感恩,是水,是营养,是滋养鲜花果树的阳光雨露,感恩的心越大,鲜花果树越鲜美,青山绿水越肥美,这样的人生是充满阳光、快乐的。贪,是自私,是索取,是在我们的心田投放毒蛇、蝎子、蜈蚣等爬虫;怨恨,是爬虫、毒蛇的催长素,怨恨心越大,爬虫、毒蛇繁殖的越快,长的越大,导致心境是痛苦的、沮丧的,拥有的是痛苦的人生。

一个人如果生活在满是毒蛇、爬虫的环境里,他会自在快乐吗?可是,如果我们的心灵世界因为贪念、怨恨而爬满毒蛇、蝎子、爬虫,我们的细胞长达10年、20年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怎能快乐?怎能不背叛你的身体以致发生癌变?



二、当下即天堂

都说天堂好,人人都向往着过天堂般的生活,却不知天堂到底在哪里?其实,天堂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当你舍弃不必要的执着,活在当下,珍惜拥有,你就已经生活在天堂了。

人如果只把眼睛盯在饼干的洞上,而看不到自己正拥有别人没有的饼干,怎么可能幸福快乐呢?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一个富翁到海边晒太阳,看到很多渔翁都在忙着撒网捕鱼,唯独只有一个渔翁躺在海边的沙滩上边晒太阳边看别人捕捞,身边还放着已捕到的两小桶鱼,就问:

“你为什么不像他们一样趁着天晴多捕一些呢?”

渔翁说:“我每天给自己计划只捕两桶鱼,捕那么多做什么呢?”

“可以晒干多卖钱呀!”

“卖那么多钱做什么呢?”

“可以买更多的渔网,捕更多的鱼,这样就可以开个加工厂了呀!”

“开个加工厂做什么呢?”

“有了加工厂,你就可以赚很多很多的钱,这样,你就可以享受很多,也可以踏踏实实地晒太阳了。”

渔翁说:“我现在不正在享受晒太阳吗!而且看别人捕鱼也是一种享受啊!”

相信这个故事一定会给今天的我们许多启发。

活在当下,就意味着要舍弃过去,学会乐观宽容;活在当下,就意味着不奢望未来的拥有,懂得知足常乐。活在当下,就会让我们从自设的枷锁里解救自己,从地狱升到了天堂。人们就可以摆脱“身在今天,而心却在昨天”的自我分裂状态。

学会明智取舍吧,心活在当下,地狱就是天堂;心活在过去,天堂也是地狱!

三、知足心常乐,多活二十年

孔子的长寿之道就是保持知足常乐。孔子的寿命虽然才73岁,但在当时“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已算长寿之人。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遭到不少冷遇,但他从来都是“在邦无急,在家无怨”,从来都不“怨天尤人”。在食住方面,他坚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非常乐观。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可见,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活信条,正确地对待生活的得失,不斤斤计较,做到“小利不贪,小患不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能健康长寿。

人们常说,“无欲则刚”,而真正做到“无欲”是不大现实的,“节欲”则是可能的。尤其是到了老年,受身体和年龄的限制,即使是正当的欲望,也要把握“度”,否则很可能会导致“乐极生悲”。正所谓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是不思,而是“思而不淫,淫而不乱”。

很多老年人,在岗时没病没灾,一退了休就开始心里不舒服,身体也不舒服。究其原因还是自己不适当的欲望,心就难以静下来——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智所不达,心自乱,关键在于“当局者迷”。

芬兰特库大学的科学家们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死亡率”这一问题对22000名芬兰男子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凡是对自己的生活“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男子能多活20年时间。

知足者常静,常静者心安,心安则心定。人定心安者长寿;知足心常乐,多活二十年。

四、七情适度,有益健康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七种情志的变化就奇妙无比。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它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也是生命活动自我调节的精神按钮,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

喜:指心情愉悦,《黄帝内经·素问》指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适度的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易于恢复身体疲劳。在行为上的表现,通常给人的感觉是高兴快乐。喜乐与心相关,心主血脉,主神志,喜乐这种情绪能使气机中和,情志畅达,荣卫之气流通,则身体健康,生机旺盛,所以中医养生学提倡保持心情的愉悦。

人因喜而生乐,一乐就易笑。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现代医学也认为,笑与人们的健康长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大笑时还刺激脑下垂体,产生一种天然的营养麻醉剂;笑能使人卸去多余的压力,保护血管内壁,从而减轻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当人哈哈大笑时,需要调动身体内超过400块的肌肉,因而能有效消耗热量。研究人员估计,大笑100次相当于划船10分钟和踩单车15分钟的有氧运动量。美国医学会发表报告认为,爱笑的人是健康长寿的人,不仅群众关系好,而且公关能力和个人工作能力都很强。笑吧,笑能消除神经的紧张,驱散愁闷,减轻“社会束缚感”。

喜这种情绪是因欲望得到满足而发生。怒、忧、思、悲、恐、惊这六种情绪是相对于喜而言产生的。

怒:因情绪不满而产生的一种比较激动的宣泄行为。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心境的重要方法之一,人们经常会有意无意地用到它。如争吵、吵闹、发脾气、摔东西等都是一种因不满而产生的发泄。当一个人因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造成情绪的压抑,就会生气而愤怒。如果怨气憋在心理,不发泄出来,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肝郁气滞,导致疾病的产生,适当的发怒,有利于疏缓郁闷之气,释放压力,有益于健康。

据说香港歌星容祖儿减压的方式就很特别,她会对着马桶大喊:“我好累、好困,又病了,可不可以给我几天假期?”然后就把它们冲到地下(下去);如果不行就敲马桶盖。容祖儿感觉这样的减压方式会有很多人听到,但又不会伤害到他人,这是一种不伤人的发泄。

忧:指忧郁、忧虑。因担忧而产生思虑,故常忧思并提。忧是相对于喜而言产生的心情暗淡不够乐观,有时似乎有些伤感,时常表现为“唉声叹气”、“长吁短叹”。人们常将“唉声叹气”和不良的心境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人在忧虑尤其是焦虑时,心率及呼吸频率均加快,而“唉声叹气”、“长吁短叹”)这种缓慢的深呼吸会对人起到放松作用,有助于使人镇静下来。心情不好时,选一处清静的地方,先通过鼻腔吸气以扩张肺部,然后将肺内气体慢慢呼出,如此做一做“长吁短叹”,有益于身体健康。

再者,从心理学角度讲,适当的忧会使人更加客观谨慎地对待问题。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不懂得忧,凡事太过于乐观自信就会产生自负心理,过于高估自己,往往会造成疏忽和大意,结果事与愿违,导致意想不到的打击,甚至产生自卑心理。而适度的忧,会让人产生警惕和警觉,可提前采取预防措失(措施)和行动,避免遭受意外失败所带来的打击。所谓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如果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就太好了。在天下人苦前先苦,乐后才乐,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远的境界;是一种无私的气度和胸怀。此种凡事都能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吃苦在前,享乐却在后的人必有担当,心怀坦荡,绝不会为一己私利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这种人早就有了“利他”人的心理准备,遇到问题怎么可能因忧而积郁成疾呢!

思:思考、考虑。指集中精神考虑问题。通过思考有利于把问题想清楚,因想得周到,事情会办得更圆满。如果我们凡事能“三思而后行”,就不会出现因“鲁莽行事”而造成的后悔,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

悲:指悲哀、悲伤。人们在遭受意想不到的打击时,会因悲伤而哭泣。适度的哭,绝对不是坏事,它和笑一样可以有益健康。哭还可以很好地治疗抑郁症、高血压等。某些时候,该哭就哭出来,哭出眼泪有益于身体健康。美国人类学家阿希莱·蒙塔戈认为,眼泪中含有溶菌酶,这是人体的一种自卫物质,它能保护鼻咽粘膜不被细菌感染。

美国生化专家法雷也作了深入研究,发现人的眼泪中除含有盐分之外,还有较多的锰,尤其是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而在一个人感情冲动时,其泪水的蛋白质含量竟比患眼疾而流的泪水所含的蛋白质多得多,此外,在人体应急状态时所产生的过多的某些皮质激素、催乳素等物质会通过泪水排泄掉;而这些物质是对人体有害的,排(出)这些物质可大大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率。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威廉·佛莱从心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对流泪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后认为,流泪是一种排泄行为,能排除人体由于感情压力所造成和积累起来的生化毒素,这些毒素如果不通过流泪排出,留在体内,将对健康不利。所以适度地悲伤哭泣,对人体健康有益。

恐:一般来说,惊与恐相提并论,有惊才有恐。惊多来自于外,恐来自于内。短暂的惊恐对人没坏处。惊恐时,体内释放大量的肾上腺髓质激素和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又称惊恐激素),能够加速体内糖原分解,产生可利用的能量;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糖的异生代谢途径将体内营养储备(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机体利用转化的能量能够很快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使之恢复平衡。所以,当人由惊而生恐时,就会调动体内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帮助适应突然的变化,产生本能的反应。

再者,从心理学角度说,在现实生活中,产生适当的恐还会对人的不良行为产生约束力。人如果没有恐就会“有恃无恐”、“胆大妄为”,什么坏事都能干。正因为有了适度的恐,才会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形成自我约束力,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去干伤天害理的非法事情。

很多修行人,因为深信因果规律,害怕落入轮回的果报,心里有“恐”,就会很自觉地形成自我约束。通常修为境界越高的人,自我的约束力就越强。

总之,无论是哭还是笑,无论是喜还是怒,重要的(点)在于,要学会把握度,培养一种平衡而适宜的心态,轻松愉悦地去面对压力,才能更好地享受美好的生活。

五、纵情无度,杀人无踪

中医学认为,七情太过皆可致病。古人云:“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忧思伤脾胃,过悲伤肺,过恐伤肾。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五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七情把握适度,有益健康,但过之则伤身甚至害命。

1.过喜伤心

这里的喜,指狂喜、大喜等。旧时有所谓“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种突然的狂喜,可导致“气缓”,实际上是中医讲的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现象,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过度喜乐还可致气血精神外驰,使心神涣散不能收持。《岳飞传》中牛皋因打败了金兀术,竟然高兴得笑死了,这是因为兴奋过度,气不得续,而导致“乐极生悲”。可见,凡是过喜皆对人体健康不利。过喜会使气过度疏缓从而损伤正气,如“捧腹大笑”,或称“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就是耗费中气的结果,太过大笑或持续太久耗伤正气。

2.过怒伤肝

怒,指暴怒或怒气太盛。指人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终于发怒。可表现为暴跳如雷、拍桌大骂、拳打脚踢、伤杀人畜、毁坏器物等。轻者会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实验研究证明,在愤怒的情绪下,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可导致舒张压的显著增高,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的重要原因。有脑梗类病的人切忌生气发怒,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过怒可致人死亡。《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才,但好生气发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死。

3.过思伤脾

思,指思虑过度。中医认为:“思则气结”。过思的话,气就会凝聚而不通畅,影响消化,久而久之,脾胃都会出现问题。由于过度思虑,导致脾胃的运化失职,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即可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由于大脑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大脑所消耗的能量剧增,导致心脏和消化系统严重缺氧,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祖国医学讲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一致的。

4.过悲伤肺

悲,是指悲伤、悲痛、悲哀。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或者是失恋;或者是丢失了心爱的珍贵物品;或者是遭劫受灾等,都会感到非常难过和伤心,伤心到极点便会变成沮丧和绝望。中医认为,悲则气消。悲伤而哭会使人神魂散乱,气就会短。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悲痛欲绝,还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悲伤肺的例子。容易悲伤的人,要学会适度控制,适可而止,否则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其他疑难重症。

5.过恐伤肾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中医认为:“恐则气下”,即人受到惊吓或过于恐惧时,气就会下陷,人体因固摄不住,一下子就会泄了。当人面临着深渊、脚履薄冰、身后有人追捕之时,精神就会因害怕而产生过分紧张的感觉。严重者亦可导致神昏、大小便失禁。通常我们听到的某人因惊慌失措而“吓得屁滚尿流”之说,就是因恐惧过度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疼厥。恐与惊密切相关又略有不同,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多先有惊而继则生恐,故常惊恐并提。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晕、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民间常说的“被吓死”,就是因为恐则气下而导致。

几乎谁都有这样的体验,惊慌时会感到心脏怦怦乱跳,这是由于情绪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的缘故。有人特制了一张靠背椅,一按电钮,椅背便立刻向后倾。让受试者紧靠椅背而坐,并测量血压;随后突然按动电钮,椅背立刻倒下,这人突然受惊,血压便骤然上升。科学试验表明,在恐惧的情绪下,由于心输出量的增加,可引起收缩压的上升,导致高血压症状。

综上所述,七情太过皆可致病。太过,主要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情绪波动太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突发性激烈情绪,往往快速致病伤人;另一种情况是七情持续时间过长、过久,也会伤人致病,如久悲、过于思虑、时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皆可积而成病,如果不加以调控,最终则导致死亡。

纵情无度,杀人无踪。所以,适度把握情绪,才会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六、大道养生

1.修德积善是延寿的基础

许许多多珍惜生命、重视健康的人一生都在寻找延寿的方法,寻求养生之道。上古真人认为:养生重在养心,养心重在修德。生命在于科学运动,长寿青睐宽厚仁德。要健康长寿,心中不能离开“仁德”二字。“仁”的核心是爱人;“德”的核心是做善事。

“德润身,仁者寿”。仁德者心藏博爱之心,淡泊名利,不患得患失,无论得意或失意,都不骄不躁,乐观开朗。

祖国医学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唐代大医孙思邈则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德润身”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长寿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志趣高尚,宽以待人,爱亲友,爱同志,爱人民,在任何情况下都心宁气静,泰然自若。这是长寿的重要因素。相反,那些缺德的人,往往为一已私利危害他人和国家利益,不仅经常遭人诅咒谩骂,还整日提心吊胆,心理失衡……精神上的紧张恐惧必然导致生理上的内分泌功能失调,削弱免疫防御能力,最终必将疾病缠身,使身体早衰甚至丧命。

德劣者往往病多寿短。巴西一位学者经30年研究发现,有贪污受贿罪行的人,癌症、心脏病、脑出血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皆可致病。)。晋代养生家葛洪亦云:“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

“仁者寿”

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

《中外卫生要旨》认为:“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皆仁之端也。”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曾对2700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善恶会影响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助人为乐、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显著延长;而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美国心血管病专家威廉斯博士从1958年开始对225名医科大学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因心脏病而死亡者,恶人是好人的5倍。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精辟地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养生重在养心,养心重在修德,修德重在践行。践行就是从日常小事做起。倡导仁德,就是要求人们宽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必将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健康。

讲仁德、做善事的人,始终会有一种好心情。这种好心情便会让精神不断升华,促进身心的内外和谐,进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马克思曾经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河南西峡101岁百岁老人庞秀珍与人为善,热心助人,几十年如一日,从没索要过一分钱。许多认识她的人想从她那讨一些长寿秘决。老人说,她一生与人为善热心助人,而且很知足。她认为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知足者常乐就是她的长寿经。

可见,人只有重视道德修养,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处世严以律己,不生妒心,光明磊落,对得起先人,无愧于后人;宽以待人,慈爱为怀,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心理自然处于心安坦然的愉悦平衡状态,身体机能必然和谐,健康长寿也就顺理成章了。

修德是延寿的秘密。正可谓积德行善心情好,常心常乐又长寿。

2.明哲醒智是健康的前提

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著名哲学家王夫之总结与力行的“六然”、“四看”堪可借鉴。

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即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即与人为善,和蔼相亲;“无事澄然”,即澄然明志,宁静致远;“失意泰然”,即不灰心丧志,轻装上阵;“处事断然”,即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即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

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起;“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盲人摸象”的典故说明“物分十方,只看一面,没有对错,只有角度的不同”。比如,观察一部汽车,有人分别从前面看,后面看,上面看,下面看,左面看,右面看,他们看到的结果一样吗?当然不。谁错啦?都没有。所以同样的问题,只有角度的不同,没有本质错误。所以,人们在面对无论未知还是已知的事物时,要能够辨证思维,换位思考,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彼此尊重,求同存异,这样的话,哪还有什么争争吵吵,打打闹闹!明哲则达理,心平则气爽。

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等凝炼的智慧的集中表现。能达至这种境界之人有如“上善若水”之人,在生活中自然能够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本职工作,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更是身心健康的前提。



3.开朗乐观是疾病的克星

所谓的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性格开朗,顾名思义,开则朗。如同打开窗户,阳光和空气进入室内,阴阳平衡了,才不觉阴暗潮湿;打开了窗户,你才能发现外面淡然而怡人的景致,发现生活中的小小乐趣——“心像降落伞,打开才有用”。

“屋宽不如心宽”。你若是心底知足,生活就会幸福;你若能淡薄名利,一切都会如意;你要是心境开朗,眼前就会一片明亮,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就会常在。人生总会有烦恼,想开放下是个宝。谦让豁达心底宽,长寿仙丹不用找。

清代有首《祛病歌》非常耐人寻味,歌云:“人或生来血气弱,不会快乐疾病作,病一作,心要乐,心一乐,病都祛。心病还须心药医,心不快乐空服药,且来唱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此称“快乐祛病法”。这种快乐祛病法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开朗乐观是疾病的克星。

4.调畅情志“化险为夷”

调畅情志,其实是调志畅情之意,即把目标放大,志向放远,情绪就舒畅了,人就没病了。

我们可以举个“一叶障目”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一片小小的叶子放在眼前,能挡住眼睛,使你看不到前面的东西。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叶子离眼睛太近,如果把它放远一点,放在100米以外,就无法挡住我们的视线了。再拿一片非常非常大的叶子,放在100米外的地方,虽然叶子很大,但它仍然无法挡住我们的视线。可见,叶子不分大小,若离眼睛太近,则会“一叶障目”,障碍视线,使人“鼠目寸光”;若放在距离较远的地方,那么无论多大的叶子都无法遮挡我们的视线,根本不可能成为我们的障碍了。这同时也能说明另一个道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再让我们举个例子,如果现在有人让你去某地,需要自出资金购买机票50万元,回来时只能拿回5万元,你去还是不去?同样是机票50万元,回来时能拿回5000万元,你去还是不去?不用说,前者你肯定不去,一定会怨声载道,叫苦不迭,情绪肯定不会好。后者呢?回来时能有5000万元,你肯定立刻就跑去了。为什么呢?前者是因为5万元的目标太小,50万元就是个非常大的障碍;后者是因为5000万元的目标大,你的志向高。相对于这个大的目标,50万元就不再是障碍了,你还会有情绪吗?因此,目标和志向越小,困难就显得越大;志向越大,困难就会显得越小。可见,志向的大小决定了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情绪的好坏,决定着人生路上所遇到的石头是垫脚石还是绊脚石。

调整自己目标的大小与远近,就等于调整困难的大小与多少,一切事在人为。

从古至今,我们可以看到大凡德仁兼备、开朗乐观、明哲达理之人很容易做到自我情志的调畅,能够自如驾驭自已的情绪。这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具备此能力和智慧的人必是高瞻远瞩、目标远大之人。这也正符合了我们前面所讲的调志畅情的理论观点。

七、现代医学的发现

国外医学研究证明:人类76%的疾病都是情绪性疾病。不良的情绪,能致几百种疾病。美国著名的约翰·辛德勒医生在《病由心生》一书中阐述了同样的观点。

不良情绪能导致几百种疾病中,每种疾病后的百分数反映了在患有这类疾病的病患中,有多少人是由不良情绪造成的。这些数据都是根据美国著名医生约翰·辛德勒医生几十年的行医经历统计出来的。

症状

所占百分比(%)

症状

所占百分比(%)

颈椎疼痛

75

头昏眼花

80

咽喉肿大

90

头痛

80

溃疡

50

便秘

70

胆囊胀痛

50

疲劳

90

胃(肠)胀气

99(44)



巴甫洛夫指出:“一切顽固、沉重的忧悒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有人调查发现,在遭遇强烈刺激、感情急剧波动后,短时间内死亡的170例中,59%死于个人不幸与巨大损失消息传来之后;34%死于面临危险或威胁的处境;7%死于暴喜之时。以上说明了情志失衡是引起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前苏联外科学家皮罗戈夫观察到“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要愈合得快、愈合得好”。这同样也说明了良好的情绪因素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喜欢()
收藏
分享
点通宝游客

评论

热门评论

特别推荐

版权所有©2014-2022 深圳上大夫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2039736号

客服电话:400-6881-531  邮箱:dtb@dtb3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