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人们生活的常态,但很少人知道“运”和“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它们作用的器官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具体而言,“运”是运气导引,通经活络;“动”是动肢体,活动筋骨,充盈血液。
“运”的最佳体现,就是绵长的腹式呼吸和打坐。它既可减轻胸腔的压力,增加心肺的活动空间,提高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效率,又能帮助肠道蠕动,清除肠道的浊气、废气和毒气。从而达到升清降浊、通经活络的目的。
“动”的杰出代表就是乌龟。通常动得越剧烈、越快、时间越久,就越耗伤元气,生命也相对越短。元气没了,自然会气绝身亡。如拳击手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日本相扑运动员的平均寿命只有36岁,而缓慢的乌龟有的寿命竟高达700岁(民间有“千年王八万年龟”譬喻)。所以,“竞技运动不等于养生运动,健壮不等于健康”。盲目地追求健壮,一味地挑战极限,只能算是一种顽强的精神,不能等同于养生运动,需要扭转这种错误的认识。
真正的养生运动应该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是指“内动缓动,如如不动,动静合一,刚柔并济”,这就是养生运动的最高境界——“绵运柔动”。
第一节 运动养生宗旨
一、绵运
“绵”指细匀、绵长、缓慢,“运”是运气导引,腹式呼吸,通经活络。
常言说“气滞血瘀,气绝则身亡”。说明“气”是生命的本源,养气就是养命。“绵、长、细、匀”的呼吸能使人健康。因为,呼吸越深长,气体交换越充分、越匀细,消耗元气就会越少。
腹式呼吸,可以增大胸腔,利于心肺,并提高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腹腔的起伏,利于肠道蠕动,帮助吸收和排泄。还可以疏通经络、培固人体元气,提高免疫力。
科学研究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呼吸频率愈慢,相对寿命愈长。龟每分钟只呼吸1~4次,寿命可达几百年,甚至近千年;人每分钟呼吸多达12~20次,寿命仅几十年。可见保养、节能、运气、调息、减少消耗是养生长寿的一个重要方面。
“运”的秘诀在于“意”,“意领气行,意守气聚”。在运气锻炼中“意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意领”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意守”在古代称为调心、凝神、存神,并认为“养气在于存神”,直接影响调息的效果。这里“意”指思想活动,“守”指相守而不离。所以“意守”即是摄心归一,专其一处,或曰“收拾全副精神只在一处”(高攀龙《高于遗书》卷二)。正所谓以意领气,气行血行,“一呼一吸存大道,一领一守定乾坤”。
“运”的主要目的是气体交换,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绵”的意义在于提高交换效率,降低消耗成本。所以“绵运”就是要用最小的能量消耗吸收最多的氧气,排出最多的废气。
二、柔动
“柔”是缓慢柔韧,“动”是舒筋养元、动筋骨。
通常情况下,动得越剧烈、越快、持续时间越长,消耗元气就越多,寿命相对也越短。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用葛洪《抱朴子·内篇》时也说:“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挽弓引弩,伤也;……跳走喘乏,伤也;……积伤至尽,尽则早亡。”都说明了运动过度是有害人体健康的。生活当中一些动作激烈、超负荷的竞技运动,如拳击、散打、马拉松长跑等,这些运动员多数与长寿无缘。相对而言,缓慢柔和的运动既能活动筋骨,又可以减少元气的耗散,固本培元。所以,竞技运动不等于养生运动,健壮不等于健康!
中国传统养生运动提倡“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是指“如如不动”,这里的“如如不动”不是不动,是指慢动、柔动、内动。
要领是以意领气,以气带力,气力互用,身心合一。像瑜伽、太极拳、五禽戏、八卦掌等都是非常好的养生运动。
三、运、动合一
运动养生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形神兼练。传统的运动养生法,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归纳运动的要领,就是意守、调息、动形三者的统一,讲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阴阳转化的运动规律。其中最关键的是意守,只有精神专注,方可宁神静息,呼吸均匀,导周身气血运行,就是所谓的“以意领气,以气动形”。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绵运”养生中腹式呼吸法,能使横膈肌上下移动的范围加大,利于心肺,对脏腑能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帮助消化、吸收和排泄,有效地防治消化不良、便秘等慢性疾病。同时,深长、细匀的呼吸能起到打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有效调节神经系统的作用。“绵运”最关键的是可以节省元气,增加气体的能量转换。
身体的“柔动”有以下作用。
首先不仅使人体筋骨劲强,还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其次是能提高肾脏的功能。运动使肾机能得到很大锻炼。中医认为肾主骨,不少中老年人常见的骨质增生、关节炎等疾病,也可通过经常的锻炼,而得以预防。
再次是可增强脾胃功能。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说明“柔动”有强健脾胃、促进饮食的消化的功能。而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才能健康长寿。
最后是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环。
评论